作者:admin人气:0更新:2025-09-03 04:15:15
核心提示
色彩一层层叠加,线条一次次重复;一次次用力,一次次审视。一幅丝网版画,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创作出来的。
北华大学美术学院丝网版画工作室里,一群年轻的孩子们正在埋头工作,周围放满了他们的作品,尺寸从极大到极小,题材从民俗到抽象,色调有浓艳有雅致,简直让人目不暇接。
丝网版画,对吉林市人而言,还是比较陌生的品类,知之者甚少。
W 记者 闫镝/文 王思语/图
何为丝网版画
丝网版画也叫孔版画,它如工业上的花布印刷方法,将颜色通过刮压,使之从网孔漏至承载物上。
丝网版画我们也许不熟悉,但丝网印刷在我们生活中却是极为常见的。丝网印刷可以用来印刷广告、包装物、路牌、衣饰图案等。我们平时见到的海报、张贴、条幅、印花T恤、印花杯碗……都使用了丝网印花技术。毫不夸张地说,只要是固态物质,就可以成为丝网版画的载体。
这种听起来、看上去都很前卫的艺术手法,其最初的起源竟然是中国。美国《丝网印刷》杂志对中国丝网印刷技术有过这样的评述:“有证据证明中国人在两千年以前就使用马鬃和模板。明朝初期的服装证明了他们的竞争精神和加工技术。”
当代的丝网版画是出现了照片制版法后形成的。中国的丝网版画技术的引进则更晚一些,1979年至1980年,中央美术学院由老版画家张桂林建成了大陆第一个丝网版画工作室,之后版画系研究生班的广军于1980年创作了中国第一幅现代丝网版画作品《秋天你好》。《秋天你好》虽技法简单且带有实验性,但其意义更多的是作为中国现代丝网版画发展的开端。后来丝网版画的技术被中国许多具有当代思维的艺术家运用,逐渐推广开来。
北华大学美术系的丝网版画工作室则筹建于2012年。
版画 很累 也很有趣
丝网版画工作室里,王赫男正在印制一枚绿色的心形树叶,这是他的作品《绿叶和蜗牛》中的一部分。在他的构想中,《绿叶和蜗牛》中除了这枚叶子,还有一只小蜗牛。
这看似简单的动作,其实是有技巧的。秘诀之一是用力,把带着油墨的刮板用力下压,并以均匀的力量刮印,保证油墨被印制在模板下方的画纸上。这其实绝对是个体力活儿,女孩儿们开玩笑地:“说四年丝网版画读下来,很容易成为大力水手,拥有强健的臂力。”
崔徵是2014届的研究生。崔家世代从事装裱业,崔徵从小就是在传统中国书画的熏陶下长大的,所以在选择学习方向时,特意挑了版画。崔徵说,他想学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,也可以和自小接受的美术教育形成互补。对于未来,崔徵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成立一个工作室。这也是丝网版画专业毕业的学生们的主要就业方向。
对于创作题材的选择,崔徵说:“他的主要方向还是创作一些面向家庭的,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,在此基础上考虑学术性。好好生活的前提,毕竟是生存。”
丝网版画未来的无限空间
重回到2012这一年,北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始筹建丝网版画工作室。
在此之前,学院拥有木版画、铜版画两个版画工作室。石版画工作室也将在2016年成立。至此,版画的四大门类将在北华大学美术学院全部成立工作室。这是出于教育的要求,也是北华大学“一主多样性,创新实践型”的教学理念的具体实施。
即使是一所综合性大学,成立一个工作室也并非是个拍脑门子就可以的动作。李刚,是北华大学美术系教师,研究生所学专业即是版画,因此被派往中央美术学院丝网版画工作室进行专门的进修。
学习令李刚获益匪浅,也令李刚对丝网版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。
长久以来,丝网版画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并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。而就艺术品而言,只要有手工痕迹在,就是有收藏价值。具体到丝网版画,虽同一内容可制作出若干张作品,但因全部手工操作,其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即是丝网版画与印刷制品的不同之处,更何况丝网版画的色彩更丰富饱满,并可使用印刷品无法体现的金色银色等金属色泽。美国的安迪·沃霍尔、罗伊·利希滕斯坦,日本的草间弥生,都有极为著名的丝网版画作品传世。目前已经有 “丝网版画已成为世界版画的主流”的说法。
丝网版画并非可以无限制印制下去。根据所用油墨不同,一般丝网版画创作数量在10张~100张之间。一般情况下,颜色越丰富,即套色越多,丝网版画的最终效果越细致。但套色越多,后面的制版、印刷就会有较大的难度。从印刷上看,套色越少对版越容易,印刷成功率越高。目前已知国内印量最大的丝网版画,是东方涂钦为筹集善款创作的1000幅丝网作品《佛》。
丝网版画方兴未艾,但原创版画作品、复制版画作品和装饰画之间的区别认定模糊;纯版画艺术创作如何用于自我发展并满足社会需求;社会各界对于版画的理解有欠成熟,凡此种种还制约着吉林版画市场的发展,但未来可见,版画必将从殿堂走向日常生活,为大家所接受和喜爱。
标签:丝网印刷产业
本站和 最新资讯 的作者无关,不对其内容负责。本历史页面谨为网络历史索引,不代表被查询网站的即时页面。